马车速度快,在作战和交通运输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自然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更高。
西周时,“御”(即驾驶马车的技术)可是士大夫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被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当中。
不过那时私学还没兴起,能有资格学驾驶的人并不多,一般都是士大夫家的子弟,在十五岁之后进入官府办的大学学习。
古代的驾考,主要考的是“五驭”,这可是驾考的核心内容。即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五项技术听起来文绉绉的,实际上却各有门道。
科目一:鸣和鸾
想象一下,古代的马车在道路上行驶,车上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便是“鸣和鸾”的要求。
“和”与“鸾 分别指两种铃铛,和铃一般系在车轼上,銮铃系于衡木或马镳上。
驾车时,要让这两种分别系在马身与车身上的铃铛发出的声音相互协调,有节奏不紊乱,就像现在开车要平稳驾驶一样。
这可考验御手对马车行进速度的精准把控,要是速度忽快忽慢,铃铛声就乱了套,考试自然就过不了关。
科目二:逐水曲
简单来说,驾驶马车沿着弯曲的河岸快速通过,而不能掉进水里。
这考验的是学员对马车的控制能力和对路况的预判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员需要根据河岸的曲折程度调整马车的行进方向,确保马车能够平稳地通过每一个弯道。
古代的道路可不像现在这么平坦笔直,要是技术不过关,一个不小心,马车就可能车仰马翻,掉进河里。
这科目二的难度,一点也不比现在的 S 弯小,在战场上,战车为了避开敌人的正面冲击或刺杀,也常常需要绕道周旋,逐水曲这项技术,可关乎生死存亡。
科目三:过君表
这个科目强调的是御手驾车迅速通过障碍、关卡的能力。
在古代,君表通常是为训练或检测御手能力而设的门形关卡,御手需要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顺利地通过这些狭窄的关口。
这与现代驾校学员训练或考试时,在固定场地设置若干标杆,要求学员按照一定的时间、速度、路线,在不碰撞或少碰撞标杆的情形下顺利完成通过障碍的任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科目四:舞交衢
在十字路口等需要避让的场合,驾驶马车同样需要一定的技巧。
这项技术的要求是在通过交叉路口时,学员需要让马车与周围的车辆保持协调的行进节奏,不能出现混乱或碰撞的情况。
这类似于现在的交叉路口驾驶考试,要求学员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科目五:逐禽左
这是一项结合了驾驶和狩猎的技术,在考核中,学员需要驾驶马车将野兽驱赶到马车的左侧,以便射手进行射杀。
这项技术的难点在于既要保持马车的稳定行进,又要准确地判断野兽的移动方向,确保射手能够顺利射杀猎物。
除了严格的驾考制度外,古代还有着严苛的交通法规来规范人们的出行行为。
秦朝的《除吏律》规定,如果“驾驶员”技术考核四次都不过关,不仅会撤销驾驶资格,还要被罚四年徭役并缴纳罚金。
汉代时要是违反了行车规定,那该驾驶员所乘的车、马就要被没收充公,晋代时期就会禁止上演“飙车”。
到了唐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朝廷颁布了一系列交通法规来维护交通秩序。
比如《唐律》中规定,在闹市区超速行驶要打五十大板;如果造成人员伤亡,还要按过失杀人罪论处。
此外唐朝还规定了车辆靠右行驶的原则,以避免交通混乱和事故的发生。
不过,严苛的驾考和管理,也造就了不少优秀的古代“驾驶员”。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造父。
相传,周穆王曾乘坐由八匹马拉动的舆车周游天下,而驾驶这辆"豪车"的正是造父。
造父的驾驶技术出神入化,据说他可以一次驾驭二十四匹马,使马蹄错落有致,回旋进退都恰到好处。
而在这精湛技艺的背后,却是造父夜以继日的训练。据《列子》记载,造父曾跟随泰豆氏学习驾驶技术。
最开始时,泰豆氏并没有直接教他如何驾驶马车,而是让他在木桩上快走,造父虽然不理解这其中的意思,但还是认真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造父的快走技术日益熟练,泰豆氏这才告诉他:“快走与驾驶技术其实是相通的,都需要用心。”
泰豆氏提出了严格的考核标准:上路后6根缰绳不乱,24只马蹄整齐划一,踏山道如履平地。
造父通过考试后,给周穆王驾“专车”,后因表现出色,周穆王把赵城当封地赏给了他,为周穆王驾车周游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春秋时期的御手解张也是一位忠勇的驾驶员,在晋齐鞌之战中,他驾驶战车勇往直前,即使身负重伤也毫不退缩。
他的英勇表现不仅赢得了战友的尊敬,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还有战国时期的王子期,他的驾驶技术高超到连赵襄王都自愧不如。
赵襄王曾向他学习驾驶技术,并在学成后与王子期进行比赛,然而,尽管赵襄王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全部技巧,却仍然三次输给了王子期。
王子期认为,驾车的关键在于让马匹适应车辆,驾驶员的心与马匹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快速行驶、远距离奔驰的目的。
当年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前,被项羽一路追杀,然而在逃命过程中,他嫌车速太慢,为了保全自己,他把同车的孩子踹下了车。
他的“司机”夏侯婴见状,冒着生命危险把孩子成功救了上来。后来刘邦成功逃脱后顺利登基称帝,立马下令追杀曾经在项羽身边的侠士季布。
义士朱家便想到了夏侯婴,来到洛阳求他帮忙救人,夏侯婴也答应了,没想到夏侯婴只是动动嘴皮子,刘邦就赦免了季布。
夏侯婴不仅驾驶技术好,心眼儿更好,在刘邦称帝后,他尽享荣耀,各种官职不断提升。
随着时代的变迁,战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骑兵和步兵成为军队的主力。到了汉代以后,"御"这门技艺也渐渐失传,驾驭马车更多地成为贵族间的娱乐活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驾驶技术就此失去了重要性。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对驾驶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结语
从古至今,无论是驾驶马车还是开汽车,安全始终是第一要务。古人在驾校中苦练技艺,为的就是能够安全、熟练地驾驭车辆。
在今天这个汽车普及的时代里,人们依然需要通过严格的驾考来获得机动车驾驶证。
这不仅仅是为了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为了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当坐在驾驶座上手握方向盘时,不妨想一想古代的驾驶员们是如何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训练来掌握驾驶技能的。
这样或许能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驾驶机会和条件,更加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和维护交通秩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信息来源:《正观新闻》在2023年1月20日发布关于“开着马车上战场,古代“硬核驾校”都会学什么?”的报道
《农村大众报》在2023年8月23日发布关于“在秦朝考“驾驶证”需要几步”的报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21年8月13日发布关于“古代驾校,有几门科目要考?”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