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糯米裹以箬叶
咸甜风味各异
纪念屈原表敬意
挂艾草
门悬艾草菖蒲
借其芳香之气
驱邪避瘟护家宅
赛龙舟
众人齐划龙舟
鼓声喧天竞速
祈求风调雨顺
佩香囊
香囊绣制精巧
内装芳香药材
驱蚊避秽祈安康
喝雄黄酒
雄黄入酒饮下
借“药酒”驱毒
寄寓强身除病
向右解锁更多习俗文化
“ 端午”光影启示录
“刚柔并济”
是端午的独特韵律
恰似电影中极具戏剧张力的镜头
忠魂的执念与俗世的烟火在此碰撞
礼祭的庄重与竞渡的热烈相互激荡
所有的情感与信仰
在这一刻 凝滞、迸发
一场场故事在仲夏时节恣意展开
《青蛇》
“
在电影《青蛇》氤氲的水墨光影里,端午不仅是驱邪的节日,更是 一场人妖情爱的生死试炼。雄黄的烈意在杯中翻涌,如同情欲与危险交织的暗流,演绎着人性与妖性碰撞的悲凉,让这个传统节日染上了诡谲又凄美的色彩。
”
《边城》
“
湘西的端午在《边城》里化作了一首流动的民谣,沱江两岸鼓声震天,龙舟如离弦之箭劈开碧波,翠翠踮脚眺望的身影与喧天呐喊交织成朦胧的诗行。江水悠悠,粽香袅袅, 藏着说不尽的含蓄与怅惘。
”
《白蛇·浮生》
“
西湖边龙舟竞渡人声鼎沸,阖家欢聚共饮雄黄,本是其乐融融的祥和图景,却被小白饮下雄黄酒意外现形打破, 驱邪习俗化作刺痛人心的利刃,推动这段人妖之恋走向惊心动魄的转折。
”
《风月》
“
电影《风月》里“端午”这一角色,像一只被 困在庞家金丝笼的鸟,当风月场上的戏码轮番上演,他沉默地站在阴影里,仿佛连呼吸都成了多余的陪衬—— 最卑微的看客,或许才是最清醒的囚徒。
”
“粽子”镜头语言课
你是甜粽党还是咸粽党?
作为端午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
在光影交叠的世界里
它不再仅仅是用以饱腹的食物
更是 一种情深意切的 精神寄托
一个铺垫剧情的 关键线索
一抹意味深长的 文化缩影
为故事注入别样的多层风味
理想
在电影 《望道》中,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蘸粽,浑然不觉间称“味道很甜”。这一细节以具象化的笔触勾勒出他探寻真理时的极致专注,让“真理之甜”的主题在墨与粽的交错中跃然银幕。
当传统食物粽子化作银幕意象,其承载的文化记忆迅速叩击观众共鸣——它既是农耕文明的味觉符号,更在片中 化身信仰传承的隐喻,让真理的光芒借这枚粽香,在岁月长河中绵延不绝。
起源
在电影 《屈原》中,汨罗江畔的粽香与历史的悲怆交织相融。当百姓将裹着艾草清香的粽子投入江水,粽叶包裹的不只是糯米与馅料,是对忠魂的追思与敬仰, 是对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精神的礼赞,更是中华民族坚守正道、崇尚气节的精神图腾。
情绪
在王家卫的 《爱神之手》中,裁缝学徒小张常年游走于针线与布料间,粽子成了窥见华小姐世界的秘窗。当他剥开粽叶,糯米的软糯混着叶香与心底对她的朦胧情愫缠绕;而华小姐指尖划过白糯米的动作将礼教压抑的情欲悄然释放。
这枚粽子串起身份悬隔之下那份若即若离的特别情缘,让传统文化符号于现代叙事中绽放出 含蓄而深邃的诗意魅力。
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
从传统习俗的匠心传承
到光影交错的创新表达
愿这个端午我们能够
在粽叶飘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也能在镜头故事里发现更多艺术的可能
今天你吃了什么馅的粽子?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哦!
祝大家:
端午安康,万事顺遂
创意编辑·孙童
北京电影学院 管理学院2023级
融媒体中心成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